遠視指平行光束經過調節放松的眼球折射后成像于視網膜之后的一種屈光狀態,當眼球的屈光力不足或其眼軸長度不足時就產生遠視。這種眼的光學焦點在視網膜之后,因而在視網膜上所形成的像是模糊不清的。典型的遠視者視遠不清、視近更不清。當遠視度數較低時,患者可以利用其調節能力,增加眼的屈光力,將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上,從而獲得清晰的視力,但由于頻繁并過度使用調節,遠視者視疲勞癥狀比較明顯。
在這里需要將遠視和老花進行區分。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晶狀體逐漸硬化、彈性減弱,睫狀肌的功能逐漸減低,從而引起眼的調節功能逐漸下降。大約在40~45歲開始,出現閱讀等近距離工作困難,這種由于年齡增長所致的生理性調節減弱稱為老視,即人們常說的“老花”。老花不屬于屈光不正,而是調節能力下降,是一種自然衰現象,不能視為病態。
遠視的分類
根據屈光成分分類:
(1)屈光性遠視:指由于眼球屈光成分的屈光力下降所造成的遠視,其眼軸長度正常或基本在正常范圍內。包括指數性遠視和曲率性遠視等。
(2)軸性遠視:指由于眼軸相對縮短所造成的遠視,其屈光成分正常或基本在正常范圍內。包括生理性眼軸縮短和病理性眼軸縮短。
根據遠視度數分類:
(1)低度遠視:<+3.00D。該范圍遠視在年輕時由于能在視遠時使用調節進行代償,這部分能被調節代償的遠視亦稱為隱性遠視,這些人大部分在40歲以前不影響視力。
(2)中度遠視:+3.00~+5.00。視力受影響,并伴有不適感或視疲勞癥狀,過度使用調節還會出現內斜視。
(3)高度遠視:>+5.00D。視力受影響,非常模糊,但視覺疲勞或不適感反而不明顯,因為遠視度數太高,患者無法使用調節來代償。
遠視關鍵詞:遠視儲備
一般情況下,新生兒視力較弱,其眼軸較短,雙眼都處于遠視狀態;3至4歲的孩子一般都有200度左右的生理性遠視。隨著生長發育,視力逐漸趨于正常,小孩長到8歲左右的時候,眼球的大小基本定型了,眼軸的大小已接近了成人水平,這時候這種生理性的遠視就基本消失了,這一個過程被稱為“正視化過程。”
一般4歲左右的孩子的生理屈光度為+2.0至+2.5,也就是說都會有200至250度左右的生理性遠視,這200多度的遠視可以作為“儲備糧食”供“損耗”,“保護”他們不患上近視。在8歲前時,兒童的遠視儲備通常還比較多,大約還有150度沒有被“吃”完的遠視儲備。但如果不注意用眼習慣,近視就會慢慢顯現出來了。這意味著,遠視儲備的下降,是近視出現的一個早期信號。
8歲-12歲前的孩子要特別注意“遠視儲備”,假如他們的遠視儲備僅剩50度,如果還不改變舊有的不良用眼習慣,估計半年內儲備將耗盡,孩子將成為近視眼。如果預先得知遠視儲備剩余量,通過科學的干預方式控制近視的發展速度,至少可以將近視的發生延遲。因而對適齡兒童進行遠視儲備檢查顯得尤為重要。
遠視眼與年齡密切相關
①<6歲時,低、中度遠視者無任何癥狀,因為調節幅度很大,近距閱讀的需求也較少。高度遠視者通常是在體檢時發現,或伴有調節性內斜而被發現。
②6-20歲時,近距閱讀需求增大,特別在10歲左右時,閱讀量增加,閱讀字體變小,開始出現視覺癥狀。
③20-40歲,近距閱讀時出現眼酸、頭痛等視疲勞癥狀,部分病人老視提前出現,這是因此隨著年齡增長,調節幅度減少,隱性遠視減少,顯性遠視增加。
④>40歲時,調節幅度進一步下降,隱性遠視轉為顯性遠視,這些患者不僅需要近距閱讀附加,而且還需要遠距遠視矯正。
遠視如何矯正?
1、框架眼鏡矯正
對于大多數患者,適應正鏡片都比較困難,因為覺得視力的改善不顯著。在未矯正狀態下,遠視患者完全能用過多的調節而達到對比度的提高。當這種對比度的提高通過鏡片矯正來實現時,盡管視力可能沒有差異,患者也會感覺是“模糊”。這種“模糊”的感覺在有些患者是比較輕微的,但有些患者則反應很強烈。為了減少適應的問題,檢查所得的正鏡片度數需要做一些調整,使患者保持一些額外的調節。
2、角膜接觸鏡矯正
在遠視患者,角膜接觸鏡的使用并不廣泛,原因有:①出現癥狀需要矯正的遠視患者通常為老年人,他們對外觀沒有要求,對于角膜接觸鏡的依從性較差;②年輕患者由于存在一定的調節能力,即使出現癥狀需要矯正也不需要全天配戴,沒有必要使用角膜接觸鏡。
3、屈光手術
隨著近年科學技術的發展,屈光手術儀器不斷更新,手術技術也越來越成熟,對于符合適應證并要求手術的患者,可以考慮。具體術式有:屈光性角膜切削術(PRK),準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鑲術(LASIK)等等。
眼底病的診治,尤其專長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黃斑疾病和視網膜移植
眼底病、黃斑疾病、玻璃體視網膜手術
擅長疑難青光眼的診治
弱視、斜視、屈光不正、近視、復視、眼球震顫的診斷和治療
兒童視覺發育性眼病診治
眼底、玻璃體視網膜等